首页 景点景区旅游线路住宿酒店机票交通食全食美旅游资讯旅游常识数码摄影社区
在线预订

热门文章
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资讯 > 港澳台国外.. >
 
1
1
海地中餐馆“饺子宴”:多人边吃边流泪
海地中餐馆“饺子宴”:多人边吃边流泪
来源::南方网    发布时间:2010-01-28 09:44   浏览次数:

  “22日那天,大伙一起包了顿饺子,包了1000多个,都没吃完。”海地太子港吴家园中餐馆里的广东江门人谢世清,一边说话一边用力揉眼,疲惫而凹陷的眼眶,泪水涟涟。

  那是震后第十天的海地,被“上帝遗忘”的海地,山崩地裂、悲伤成河的海地。

  “很多人边吃边流泪”,碗中热气升腾的饺子,让人不免恍惚,在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度,“好像不是真的”。谢世清说。

  一场巨震,滞留海地的几十名中国人的生命安危,迅速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密切关注的焦点。领事保护,一场跨越国界的救援通过电话线,在异国他乡上演。幸存者的生命得以延续,而且将乘中国政府包机回到祖国。

  异国中餐馆的特别客人

  “大家都是中国人”,老板娘吴怡庆一遍遍地重复这句话。第一次见到这几十个“孩子”时,他们惊恐失措的眼神,有些狼狈的窘态,吴怡庆说,一辈子都忘不了。

  吴家园,海地太子港唯一的中餐馆,开在太子港半山腰的富人区贝松镇。吴怡庆在这里经营4年,生意经常爆棚。她和6名大陆厨师,在太子港一隅,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传播和创新者。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餐厅奇迹般地没有受损,但生意就一下跌至低谷。收整行装,吴怡庆准备撤出海地,择机再开业。

  一个来自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以下简称“商代处”)电话,35个人的命运,改变了吴怡庆的行程,她在海地留了下来。

  1月17日,地震五天后,轻微的敲门声不断。门外,20多名惊魂未定、黄皮肤黑头发的年轻人,正呆呆地看着吴怡庆。最小的18岁,年长的不过30出头。他们还只是“先行部队”,还有10多人正在赶来的路上。

  吴怡庆毫不迟疑地打开了大门。

  除了准备食物,吴怡庆已经悄悄地联系送水公司,再送一车水,此时一车水的价格,已经从45美元涨到150美元,翻了好几番。吃饱喝足后,谢世清惊喜地发现,洗澡水已经烧好。

  更让谢世清感动不已的是,细心的吴怡庆,不知什么时候算好他和同伴来自哪些省份,交待厨师炒上一大盆饭。随后的几天,他们竟吃上家乡口味的饭菜。“这可是在海地!”

  1月22日,震后第十天。在海地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吴怡庆发动了店里的员工,四处搜集材料。地震后冷清的中餐馆突然热闹起来,大伙一起动手包了顿饺子,“很多人边吃边流泪”,碗中热气升腾的饺子,让谢世清不免恍惚,在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度,“好像不是真的”。

  这样的生活,在这家不算大的餐馆里,已经度过将近一周,同一桌吃饭,同一个地方生活,商代处的问候电话,每天会准时响起,回答也让关心这35人的人惊喜,“情绪稳定下来了”、“状态越来越好”……

  当地时间24日上午,记者跟随外交部赴海地救援工作组,带上饮用水、方便面和罐头,到吴家园餐馆看望这些“特别的客人”。

  记者注意到,新的补给物资运达,但上次送的水却仍有部分没开启。谢世清说,他们商量好了,先喝当地的烧开的饮用水,“中国政府给的水,保留到最关键的时候再用。”

  中国人他乡遇强震

  28岁的连谨来自福州,去年9月份到海地,在家乡福州做鞋生意。他说,本来想将鞋生意“打进”海地超市,到了才发现这边的市场已经被外国人占据,打开局面难度极大。

  和他情况类似,同样来自福建的30余名中国人,先后来到海地,或打工或待业,脚跟刚要站稳时,一场巨震不期而至。

  地震发生时,谢世清正在洗衣服,一包洗衣粉全撒了出来。谢来自广东江门,在太子港他独自租房居住,在一家超市做理货工。平静的生活刚刚开始,一场地震震塌了希望。

  没有水,他只好减食。晚睡晚起,省了早餐,一天只要两顿饭。

  以前吃干饭,现在煮稀饭。省了粮食却又担心浪费水。“每天都特别漫长”,谢世清说,这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度日如年。

  由于地处热带,当地人用地窖存水,一存数年,真正需要时,这些水“连洗澡都会让人过敏”,一开始,他们是“缩水”,以前一天喝三瓶,现在三天喝一瓶,“根本不叫喝,只是用水打湿嘴唇。”

  30升的桶装水以前卖25元,地震后卖到75元,而且不一定能买到。谢世清去排队买水时,当地人不同意,“海地本国国民都没水喝了,要优先保证供应自己人”。

  仅存的几个超市外面,无一不簇拥着抢购物资的人群,排在后面的人还不知道,超市里的东西早已售罄。

  存水的罐子很快变浅,日常生活无法支撑。无奈之下,福建人郑成提议动用生活用水。在海地,生活用水和饮用水有明显界限,饮用水须烧开后饮用,生活用水则根本不适合饮用,这些水“煮开以后一层厚厚的白色粉沫”,喝了以后铁定拉肚子。但生存比什么都重要。很快,生活用水用完了,地窖水又派上用场。结果也在预料之中,“大家都拉肚子”,郑成说,本来就吃得少,现在人就像飘了起来。

  粮尽弹绝,每个人都在苦苦撑着,但所有人都不知道何时是尽头。地震后,海地无线通信基本中断,本地电话都很难打通,和国内亲人基本断绝联系。

  “救命电话从天而降”。地震后第四天,郑成突然接到商代处电话,在他们的协调下,一家叫吴家园的中餐馆答应提供食宿。

  他们知道的,是即将告别“非人日子”。不知道的,是惊喜背后数十个越洋电话的沟通,和众多人参与的协调。

  越洋领事保护

  1月13日,海地地震后第二天,中国外交部领事司立即启动应急工作机制,领事保护中心当天开通两部24小时热线电话接受求助咨询。一场跨越国界的领事保护就此展开。

  外交部新闻司值班人员对媒体表示,出于节约热线资源、把通话机会留给在海地人员家属的考虑,建议不寻找家属的人关注外交部的官方网站。

  两天后,谢世清在广东江门的家人,终于拨通热线电话,声音哽咽,“我儿子在海地,完全失去联系”。在海地的谢世清,此时同样将电话一遍遍地拨向广东。

  工作人员告诉谢世清家人,类似的电话这两天已经接到很多,中国政府正尽最大可能寻找因各种原因在海地的华人。

  外交部成为信息汇总第一站。尔后,这些情况迅速传递至外交部赴海地救援工作组。

  “就像滚雪球一样,通过他们,我们得以与更多滞留海地的中国人取得联系”。外交部赴海地救援工作组领事保护工作人员李春林介绍,掌握基本信息后,商代处开始接洽吴家园餐馆,为滞留的中国人寻找暂时的庇护所。

  和郑成一起接到电话的人,分批赶至吴家园餐馆,35个特别客人,成为这家中餐厅的临时主人。

  地震中,钟国平住的房屋坍塌,人逃过一劫,护照等证件却深埋废墟,能否顺利回国成为他们的心病。李春林一番话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们会跟国内有关部门核实他们的身份,只要确定是中国公民,我们都不会抛下不管。”

  声音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代表王书平:

  领事保护也是中国救援重点

  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代表王书平,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在海地参与国际救援,也将对当地中国公民的领事保护作为海地救援工作的重点。

  王书平表示,地震发生后,商代处给滞留海地的中国公民提供安全保证,而且告诉这些身处险境的中国人如何自救,海地目前的通讯服务非常不稳定,所以很难时刻保持联系,“我们将及时送这些中国人回祖国,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1月15日一早,商代处工作人员驱车前往在海地的中国人驻地。

  中兴公司在海地的员工有11人,驻地距离太子港有50多公里。工作人员驱车前往的路上不时有山石滑落,行驶速度十分缓慢。到达中兴公司驻地时,公司员工既惊讶又高兴。

  王书平介绍,在中国外交部领事司以及多方协调下,由中国驻海地维和防暴队保护,中兴公司出资包机,这11名中国人成功撤离海地.



  关于畅游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2015 畅游旅行网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Tripmart 版权所有 © 2008-2015 Tripmart.cn.   京ICP备150076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02号